淮阳
一个丰神俊朗的年轻文士,面向咸阳的方向。
清朗的眸子中,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慧光。
身后脚步声渐起。
这年轻文士头也不回,轻声的询问着:“失败了?”
身后之人点了点头,声音满是叹息:“可惜,子房你花重金打通关系,还掌握了始皇帝尚食局之人,却还是功亏一篑!嬴政那暴君因为一孩子侥幸得救,燕山燕离遭嬴政血洗,眼下暴君已经回到咸阳。”
那文士的脸上,并没有丝毫的惋惜之色,只是缓缓点头:“时也命也,此次是那暴君好运,下一次再计划便是了。”
身后之人缓缓摇了摇头:“下一次,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。”
文士摇头轻笑:“嬴政好大喜功,有了第一次的巡游,就会有第二次,第三次。总会有机会的。”
“覆灭韩国如此血海深仇,即便散尽家财,身死道消,也不可不报!”
……
大秦边关,河套。
作为大秦和匈奴相争的重地。
大秦重兵,集结于此。
防范着随时可能南下侵犯的匈奴。
三月前。
匈奴十万骑兵,南下劫掠大秦。
大秦边关将士,于河套之地,和匈奴铁骑展开激战。
经过一场血战。
总算是勉强打退匈奴。
战罢。
身为大秦长公子的扶苏,一脸郑重的望向了面前的老师淳于越:“老师,此战战况如何?”
淳于越缓缓摇头:“匈奴人退却了,损兵两万。”
扶苏面色一喜。
却见得这边淳于越缓缓摇头:“然而,此战虽胜,我大秦也损失了一万余锐士。”
这边。
听得此言。
扶苏陷入了沉默。
淳于越眯着眼睛,望向面前的扶苏,便又是进言道:“长公子,这般对抗匈奴,不知道要牺牲多少大秦锐士。”
“以臣之见,举行分封制,安抚六国,一同对抗匈奴,方能减少秦人的损失,也可平定六国之乱,岂不美哉?”
扶苏沉默半响。
终于是重重的点了点头:“先生所言甚是。”
始皇帝打死也没想到只有扶苏这样的,和胡亥争夺储君之位的对手,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。
至于赵祯。
正如他们所说,不过是一个孩子罢了。
即便是始皇帝再过喜爱。
也不过是下一个甘罗罢了。
对于胡亥,根本没有丝毫的威胁。
于是乎。
就在这样的情况下。
赵祯入王家。
就如同一枚小石子。
投入了江河。
根本没有掀起丝毫的波澜。
三年时间,匆匆而过。
这三年的时间。
发生了不少的大事儿。
公子扶苏,因为在此上书分封制!
再一次的触怒始皇帝。
镇守边关三年,三年时间没有踏入咸阳一步小】
【说】
公子胡亥。
在赵高和李斯的指导下。
做了不少“利国利民”的好事,提出了许多颇具可行性的政策。
在大秦国内,威望上涨不少。
让不少大臣,暗中倒向胡亥。
已经隐隐有和扶苏,分庭抗礼的趋势。
而六国余孽。
在三年前,毒害始皇帝失败后,也是蛰伏了起来,没有了大动作。
但是,在看不见得暗处,这些人依旧是处心积虑的,时刻的想要对大秦发动致命一击。
但对于赵祯来说。
却是无足轻重。
对于还仅仅是一个孩子的。
大秦这三年发生的一切,都还跟他无关。
(《史记》·十二本纪·秦太宗本记
秦太宗者,秦始皇长孙,公子扶苏子也。
初,扶苏纳燕公主姬青。
始皇帝罢黜六国,姬青待孕之身,流亡燕地,生太宗。
以秦王政二十六年生於燕地。
及生,有燕国流寇来犯,姬青罹难,匿于柴堆。
当是之时,始皇帝巡燕地,救太宗。
庖厨谋刺,鸩于膳,太宗恸哭,始皇幸免,众人甚异之。
始皇大喜:“寡人得存,乃此子也。”
将军王翦亦言:“真贵人,天意也。”
始皇喟然太息曰:“国之将兴,必有祯祥。”
时扶苏为长公子,举分封,始皇不喜;公子胡亥,仁义不存。
二子相争,余子无为。
乃令翦匿于府,名为祯,初姓王氏,复姓赵氏。)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