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快看小说 > 锦鲤大佬带着物资空间穿六零 > 第121章 学习交流会
    龙子山公社成立了日报社,也算是大事一件。

    加上这个项目又算是李学军亲自点名成立的,虽说她一开始只想成立一个小组来着。

    并没有想搞这么大阵仗。

    但是现在韩颖他们雷厉风行,有条不紊的,很快就把报社给做起来了。

    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,李学军对这个成果很是满意。

    这算是这次代表大会之后,最先完成的一个项目了。

    就知道把事情交给韩知青,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。

    李学军已经在龙子山公社当支书好多年了,这么多年的执政生涯,也认识了很多人。

    所以他们的日报社成立之后,周边几个公社也派了代表过来学习。

    韩颖作为成立报社的主要人员,自然也少不了要被李学军推出去,跟这些代表交流学习的。

    韩颖还愁报社成立后的第一篇报道写什么呢?

    开一个招待会,这不就来了吗?

    第一篇报道就写一下,各个公社之间亲切友好的交流,充分换取了在公社发展方面的意见,不就行了。

    韩颖也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下五个员工的能力。

    虽然他们五个人分工明确,有采编的,有编辑的,还有负责打印制作的。

    不过这第一篇报道,韩颖打算让五个人一起合作。

    一方面是考察一下他们的能力,再一方面看一下他们有没有集体荣誉感,看看他们五个能不能做到团结合作。

    该招待会的这一天,李学军带着韩颖认识了好几个周边大队的书记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县里知道龙子山公社成立日报社后,还专门派人下来慰问了,派下来的是宣传局的两个主任。

    听说成立报社这个点子,是韩知青提出来的,也是她全权负责。

    这两个主任对韩颖也是很赞赏,都说韩颖是青年才俊来着。

    不过韩颖深知,自己就是一个小支书而已,在这些人面前还是要保持低调的。

    尤其是,李学军还在旁边,所以自然不会去邀功什么的。

    这两个宣传局的主任一个姓黄,一个姓兰。

    黄主任是男的,年纪四十出头,已经开始秃顶了,详细问了韩颖成立报社的过程,听完后,揉着他的光头,对韩颖赞赏有加。

    另一个姓兰是一个女主任,据说级别比这位黄主任的高一点点,两人虽然是在一个局里的,但是并不是一部门。

    兰主任,主要是负责社会新闻以及主攻编辑和排版之类的工作。

    主要是目的是让每一份出版的报纸,都更有可读性和吸引力。

    韩颖听她介绍完了觉得这个项目跟后世的美工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努力争取抓住读者的眼球。

    说到这个韩颖也是相当感兴趣的。

    现在报社虽然成立了,但是设备非常不完善。

    只有一台老旧的打印机,至于相机那是没有的,也就是说韩颖他们的报纸出版后,就只是那种纯文字的。

    这太单调了,别的不说,光是出一个黑板报,都是图文结合的呢,光是文字,对读者的吸引力肯定很低就对了。

    兰主任对韩颖的这个想法也是很赞同的,不过他们是县里的宣传局,有自己的影像设备。

    “韩知青,你说的这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,想想到时候一份报纸出版后,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儿,谁有兴趣看完啊,不过咱现在的条件不允许,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将报纸的可读性提上来了。”兰主任有些犯愁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主任说的对,真羡慕你们宣传局,有自己的设备。”韩颖一脸羡慕的说道。

    被恭维了两位主任很是受用,点点头道“韩知青,你也不用愁,我们回去看看,要是有适合的设备,看看争取帮你们申请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嗯嗯,真是谢谢主任了,要是真的能申请下来就好了,不过咱们刚申请了一台打印机呢,我觉得可能还有点难。”韩颖显得很苦闷。

    其实吧,空间里有相机啊,胶卷的,数码的都有。

    得找个时间和找个借口拿出来才行。

    兰主任看韩颖俏皮的样子很是喜欢,便拍着胸脯保证,回去一定会跟宣传局的局长好好说说他们龙子山日报社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么好的事情,上面没理由不支持的。

    “那真是谢谢兰主任啦。”韩颖真诚的道谢。

    这种场合就是这样,好听的话,场面的话都会说的,能不能成真就另说了。

    再说了,帮忙都是相互的,现在是龙子山日报社有需求。

    想要得到县宣传局的认可和支持,韩颖知道,自己得拿出点成绩出来。

    一天的招待会结束了,前来学习的公社代表,有些大有感触,觉得他们这个方式很好,回去也看看能否效仿一二。

    也有一部分人觉得,这事儿完全没必要,典型的就浪费经费罢了。

    不过,李学军和韩颖他们才不管这些人怎么想。

    现在报社成立初期,他们还是很有信心的,相信通过这样的载体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。

    送走了这些来学习的代表后,韩颖就回家了。

    回到家,刚好林明煦他们一个都不在家。

    韩颖心中一乐,闪进空间去找找有没有老式相机。

    没想到还真被她找到了一台。

    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在六十年代的相机产业有过一段很红火的时期。

    早在1956年就诞生了第一个自主品牌“七一”后来全国各地的相机生厂纷纷建立,大有一种蓬勃发展的架势。

    但是随后的几年自然灾害,波及面很广。

    相机毕竟满足精神去求的,当饭都吃不起的时候,谁还有心思去搞这个,

    所以六几年后,相机产业慢慢衰落了,基本一直到经济开放后,才又慢慢恢复过来。

    不过后来因为起步较晚,好多国外的牌子已经做的很高端了,自主生产的竞争力自然就没有那么强。

    韩颖收回思绪,把自己空间的这台老式相机准备好,打算找个时间,以“赵专家资助”的理由,拿出去使用。

    这是韩颖从红色文化旅游纪念馆那里淘来的,一台仿制的“上海牌”的上海58Ⅰ型相机。

    历史上确实有这个型号的照相机,当时是仿制苏联“卓尔基”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而制造的,1958年就生产的了。

    所以这台照相机,只是披着历史上的那个型号的皮,性能可比那时候的老古董好多了,完全能满足韩颖他们的需求了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