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上新电池,又换上一颗3.8瓦的灯珠,开灯刹那,整个书房空间里被一片金光充塞。
金光中的周知呆呆的看着那些金条,身体微微颤抖,口中喃喃念着,“特么的,发达了,发达了……。”
正常男人根本抵抗不了大笔金子带来的冲击感,犹如女人永远抵挡不了亮闪闪的珠宝带来的诱惑。
周知就如中魔一般,站了起来,用力搬倒木箱,‘哗啦一声,将整箱金条侧倒在地上。
伸出手,轻轻抚摸着这些黄金,金条冰凉的触感让他慢慢恢复了些理智。
随手拿起一条金条,拿起工具箱中的卷尺量了量,金条长约9公分,宽约3公分,厚0.7公分。
上面压着一个不甚清晰的布币,还有一个头像,也不知是孙的还是蒋的;编号是DB1366,成色是重是10.01市两;
翻过面来,上面压着铸造厂名和铸造日期。
这特么真是十两的大黄鱼。
稍稍冷静的周知开始一边数着数目,一边像搭积木般垒着金条。
共180根大黄鱼,如果每条都是312.5克的标准重量,应该有……。
周知抓过张纸,拿起笔算了起来,应该有56.25公斤。
拉过称体重的电子秤,分作三次称量,却只有55.84公斤,麻蛋,还差了400多克去哪了?
周知爬起身,看看屁股下是否有遗漏的,没有!
四周都找遍了,还是没有,电子秤不准?不可能吧?
又抓起一块金条看了看,却见重量那里写着市两,又看了几条都不足十两,这才作罢。
抬头四处看了看,想找个可以摆放金条的地方。
书柜?不行,他怕把书柜压塌。
书桌?也不行,还要在上面写写画画。
地上当然更不行,当看到飘窗时眼睛亮了起来。
周知书房的飘窗窗台尺寸是1.8米长,1.5米宽;
朝东,很大,当时这个飘窗的朝向、尺寸也是周知选择买这套房子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周知把飘窗窗台上那层厚厚的褥子掀开,露出下面的防潮层,把金条搬来飘窗上,开始将金条一块一块平放在防潮垫上。
谁知全部放完,也只占了90公分长,60公分宽的一块地盘,连四分之一都没铺满,看得一阵泄气。
玛德,飘窗太大了。
不,是金条太少了,可惜没挖出有更多的金条。
亲爹说的几百条大黄鱼,有点不靠谱啊,一百多也能算几百吗?这算术是学校烧锅炉的大爷教的吗?
想着,周知干脆躺倒在铺好的金条上,很凉快,就是有点硌。
周知摇晃着腿,惬意的躺着,想道:‘总有一天我要把金条铺满飘窗,不,至少要铺三层,然后在上面睡觉。
爽了一波后,周知爬了起来,把厚褥子又垫了上去。
来到那两个蓝布包前,伸手就想拿起一个布包,忽然想到亲爹说当时把青花梅瓶摔了,顿时小心起来。
这个书房一直跟随着他,似乎是在另外一个空间,但还是存在重力的。
看了看两个布包,一长一圆,长的这个里面应该是那永历青花梅瓶,圆的就应该是宣德炉了。
找到长包裹的绳结刚想解开,谁料稍稍一使劲,布带就断了,再用力一搓,布带应手而碎。
包裹着梅瓶的布也朽了,难怪当时会摔碎了。
小心打开布包,露出一个三四十公分长的青白色花瓶,居然还有个盖子。
原身的师傅说过,有盖子的梅瓶一般是作为酒器使用的。
梅瓶肩上画缠枝花叶一周,腹部画缠枝莲花加饰蓼花,器腹外壁近底边处画有六折枝莲花,原身跟随师傅学了那么多年的雕刻,这些花纹大多上手画过。
看看底部,白色偏黄,并没有什么款识。
还有些黑色和褐色的斑点,看上去有点脏,周知用指甲抠了抠,却没有抠下来。
周知有点奇怪,这下面也没写着什么‘大明永乐年制的底款,怎么就能肯定是永乐年的青花梅瓶呢?
翻来覆去的看了一会,也没看出什么。
将自己擦头发的速干毛巾找了出来,仔细把这亲爹说价值四千万的永历青花梅瓶擦拭一遍,又稳稳的将其放进书柜的最下一层。
这玩意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,周知完全不懂,只是觉得似乎挺漂亮的。
打开圆包裹,一个乌沉沉的香炉显现在眼前;
看着这个其貌不扬,式样简单的香炉,周知很是怀疑,它真的如亲爹所说的能值一千多万?
宣德炉,周知是认识的,只是是在迅哥儿的小说里认识的,书里说赵秀才和洋鬼子跑到尼姑庵里去革大清的命,把观音娘娘面前的宣德炉革走了。
现实中还是第一次见到,乌沉沉的香炉面上还有片片暗淡金光,手电照上去亮闪闪的,也不知是什么材料,铜不像铜,金不像金的。
翻了个个,见炉底有六个大字‘大明宣德年制,这几个字倒是挺精致典雅,想必当年操刀的师傅也是个中高手,顺手称了称,1.27公斤。
拿起速干毛巾擦了擦,把这炉子放在了电脑桌上,想想有点不妥,还是收到了书柜里。
处理完这两件亲爹念念不忘的古董,看着地下一堆袁大头,周知有点兴致缺缺。
曾经沧海难为水,一百多斤金子都见过了,哪有功夫去数这堆黑黢黢的大头。
干脆找了个小一点的收纳盒,一盒一盒的称了倒进收纳箱。
最后一汇总数量,居然有74公斤之多,拿了十块袁大头放电子秤上看了看,有0.26公斤,那这些袁大头大约有2850块左右。
按现在两块五一个,也只值七千来块钱,就这点?
不过穿越前听说有些袁大头能值十多万,先留着吧。
周知懒散的把收纳箱推到角落,计划着要是没钱就去银行换几个大头。
这玩意民间存量大,去换几个没人注意,但大黄鱼他不敢,估计会被人问来问去、刨根问底。
兴奋劲过了的周知,躺在床上慢慢睡着了。
第二天一早,周知去火车站买了回临安的车票,要到下午才有车。
干脆去看看迅哥儿的故居,话说他姓周,自己也姓周,家里有没有点亲戚关系呢?
都是姓周的会稽人,祖上怎么也会有点点瓜藤亲吧?
在迅哥儿的纪念馆里游荡了两个小时,见到很多年轻人也在游览。
周知感触颇深,这种地方放在后世,大多是学校组织去游览,很少有孩子会自己来这些地方。
不过他对迅哥儿当年花了三根“大黄鱼”买了一套小四合院颇感兴趣,迅哥儿有的我也想有……。
等挣到了钱汇点回来给原身老爹买个四合院,或者买几个也可以,若将来有机会回去,住进自己的四合院里,那日子才叫一个舒坦。
一路天马行空的想着,抬头见到一个邮电所。喜欢穿越七九,我要娶祖孙三代的女神请大家收藏: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